正文 第二百七十五章 翁婿的约定(下)

作品:《斩秦

    ps:求票,求收藏,求评论,呵呵呵!!

    喜欢只不过是刹那间的事情,以李牧的雅量,还不至于因太子丹一句称赞而飘飘然。(www.K6uK.com)李牧更关心的,则是太子丹能拿出多大的力量来帮助赵国渡过这一次的劫难。

    李牧道:“多谢太子殿下如此信重。”

    “代北之地,虽然军力不多,但要应付目下局面,却是不难。”

    在李牧想来,如果秦军相和匈奴两面对进,夹击代北三郡,凭自己对付,虽然吃点力,却也甚有把握,将来借助太子丹之处,还是自己南下之后的邯郸。

    但荆轲一句话,却是让李牧顿时感觉有些不妙。

    荆轲道:“将军久镇代北,将士归心,兵强马壮,虽然匈奴和秦人联手,自也不放在将军眼里。”

    “如秦军和匈奴气势汹汹而来,主动求战,以将军之谋,部下之勇,退之未尝不可。”

    “但要是秦军北上,并不冒进,只是以持重不战为上,仗恃险要,和将军对峙,北面匈奴四外骚扰,将军欲战不得,一旦邯郸危难,令将军增援,将军可有良策相对?”

    “只怕将军不走,则邯郸危殆,将军如走,三郡恐非归赵所有呀!”

    “况将军就算能一战退敌,如今战局,面对匈奴,恐将军也无法追击残敌,彻底断了后患,秦军即便大败,转眼又可卷土重来,将军暂保三郡无忧不错。可将军挥兵南下之后,日后赵王和诸将相,必然倚重将军和大军,驻防邯郸以保国都,这三郡之地空虚,将军尚有何策能保之不失?”

    “将军麾下将士,多为代北之民,如三郡根基被夺,将士家眷俱都落入秦国或匈奴等敌国之手。这军心士气只怕难以维持呀!”

    荆轲一句句说来,虽然是推断之语,却是步步紧逼,李牧心中大起波澜。

    是呀,只要自己离开,这三郡之地,恐怕真是危险了。

    但国都如果危险,总不能为了三郡之地见死不救吧?

    况且目前已经知道,秦军在太原的领兵主将是王翦。

    李牧虽然和王翦没有直接交过手,可对于秦军的这些大将,李牧还是很关注的,王翦用兵持重,深有谋略,李牧虽然不惧,可也知道此人不好对付。

    太子丹和荆轲能看出这其中的门道,王翦没理由看不出来。

    这厮这要是屯兵边境,只是要拖住自己的大军,想痛痛快快的一战而胜,只怕真的很难。

    借兵如何?

    太子丹不是说了,代北三郡危难,太子愿意出口相助么?

    “敢问阁下,如真有此局,太子能否助兵三郡以守之?”

    李牧想到,当即把话也问了出来,只是话一出口,李牧却是心中大悔。

    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赵军和秦军战事正酣,燕军出手相助,作为盟国,那是理所当然。可要是让燕军长期帮助赵国,驻守三郡抵挡秦军,天下没有这个道理呀。

    这是赵国的国土,燕军再顾全大局,也没有耗费国力兵卒,白白为赵国驻守的道理。

    果然,荆轲听了这话,一笑道:“偶尔相助,有太子和将军的情分在,由两国之盟在,自是无妨。可如三郡之防,全靠燕军,只怕太子那里,也做不得主呀。”

    李牧点点头,不由站起身来,踱了几步,抬眼往外面望去,郁郁葱葱的山峦,就在眼前,这一片大好山河,武灵王耗费数年之功才夺到手里,难道就真的在不就得将来,归入敌军之手么?

    李母的心里,涌出一阵无力之感,就连一向挺拔的身躯,就好像无法抗住这般重压,都微微的有些佝偻。

    李牧不语,荆轲坐在后面,也是静静的一字不吭。

    对于李牧的心情,荆轲很是理解,大局不断的败坏,这位名将却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看着那一步危局的到来,作为赵国的重臣,心里自然不能平静。

    良久,李牧仍是没有回身,只是沉声问道:“敢问先生,太子之意如何?”

    荆轲轻声道:“我燕既灭东胡,太子有意西向,匈奴之兵,实不足为虑,太子愿为将军去此大患!”

    “至于秦军,素来难斗,况太子曾言,目下秦将之中,唯王翦堪为将军敌手。”

    “将军南下,赵欲全保三郡之地,恐难以完全。”

    “既然必要丧之于敌,何妨归于盟邦?”

    李牧霍然转身,双目棱棱,盯着荆轲道:“怎么,太子要谋我三郡之地?”

    荆轲起身,对李牧一揖,朗声道:“将军此言差矣!”

    “非是太子要谋赵三郡之地,只是太子不忍以此地资敌罢了!”

    “但赵有一丝保有三郡之望,太子只能全力相助,岂有谋之之心?以将军之明,难道尚不知太子之为人乎?”

    “太子只不过言其万一而已,还请将军明察!”

    荆轲一番解释,李牧心里微微好受了些,伸手请道:“先生请坐,牧失言勿怪!”

    两人分别坐下,李牧话题一转,问道:“匈奴之兵,太子准备如何帮我退去?”

    荆轲此来,也只是先往李牧这里打个底罢了,太子丹当然知道李牧对于三郡的感情,也知道李牧对于赵国的忠心,自己趁火打个小劫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要说只是凭一番说辞,就能让李牧答应将代北三郡让一块给燕国,别说李牧不答应,就算李牧答应,只怕赵国其他将相王室也不能答应。

    真要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目的,那赵国和李牧也就不值得这么重视了。

    但这条路必须先画出来,让赵国等人,一旦面临抉择的时候,能按自己所谋往下走,这才是太子丹的目的。

    荆轲当然也清楚太子的谋划,所以,李牧转了话题,荆轲顺水推舟,笑道:“关于匈奴,太子在北面时,也曾有意图之,只是顾虑天气大寒,大军行动不便,再考虑诸侯之间或有异变,太子这才率军回返。”

    “如今匈奴既然集兵,准备南下,其后必然空虚,一旦匈奴妄动,我漠北之军却也好趁机而入,料想匈奴后院起火,也不敢久留于此呀!”

    “况匈奴南下,上谷郡所在,正是其侧翼,太子正在整备万余精兵,择机击其侧翼即可。”

    避实击虚,太子丹这样安排,李牧并没有异议。

    只是李牧也是心中有些遗憾。

    要是今年秦赵之间并无大战,自己能全力对付匈奴,在太子丹这样配合之下,说不定两国联手,把匈奴吃掉都有可能。

    可惜呀,赵国短时间内,是没有机会开疆拓土了。

    只是不知道,自己这边将来无力牵制匈奴的北返,万一匈奴全军北还,燕国在北面的军力能否扛得住匈奴。

    要是被匈奴趁机杀入东胡,将太子丹前面收服东胡的成果都给砸掉,那太子丹可是亏大了。

    不过,这也就是想想而已,虽然太子丹乃是李牧的爱婿,可李牧终究是赵国重臣,考虑赵国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暂时之间还顾不上为太子丹打算这么许多。所以,李牧道:“太子这样安排甚好。”

    “如今匈奴和秦,乃是联手而动,太原秦军不动,估计匈奴也只是大兵威胁而已,三郡北面,暂时无虑。”

    荆轲笑道:“有将军在,匈奴和秦,当然不能如意。”

    “如大战一起,将军如兵马不足支撑两面,我上谷之地尚有兵马,可随时听从将军号令,进入三郡之地,对抗匈奴的南进!”

    李牧知道,燕太子丹既然有日后待赵军无力相顾之时接受代北的地盘,上谷那边,肯定会有所准备,能借助抗击匈奴的理由,提前进入三郡,那当然对燕军将来的调动更加的便利。

    只是这话倒也用不着说破,反正燕国不会明火执仗的抢夺自己的地盘,这一点还是肯定的,人家有些两可的安排,也不算什么框外之事。

    李牧笑道:“如此甚好,一旦需要,定会借助贵军之力。”

    “既然太子派先生前来,就请先生留住此地,以备将来随时请教,也好和太子联络,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荆轲呵呵一笑,道:“正要一观将军风采!”

    随后,李牧就在军中设宴,和司马尚一起款待荆轲。

    荆轲将李牧的态度和商谈的结果,当然要快马加鞭的送回武阳城。

    这次大战,赵国因为前期备战和战略的失误,吃亏是一定的,太子丹想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好在不伤及燕赵同盟的基础上,既要能趁机扩张燕国的实力和地盘,又能抑制秦国的扩张步伐,所以,当收到荆轲回信的时候,太子丹马上开始了自己的紧密部属。

    经过和韩非、尉僚、郦商、贯高等人的细细研议,太子丹决定:

    立刻传令给平北将军桓齮、镇北右将军杜旗,令两人整合漠北诸万户兵马,以桓齮为主将,趁匈奴主力南下之机,举兵西进,大肆掳掠匈奴漠北诸部的丁壮、人口和牲畜。具体战事进退一切均由桓齮做主临机处置。

    传令上谷郡守秦毅,征调上谷兵马三万,随时待令西进,以备进入赵国代北三郡征战。主要任务是准备协助赵军抵抗匈奴从北面的攻击,不能让匈奴杀入代北三郡之地剽掠,毁坏了代北三郡的生计。

    传令渔阳郡守李烈,征调渔阳兵马两万八千,限一个月内,进驻上谷,和上谷兵马会合。

    传令辽西郡守陈余,征调本郡屯田兵两万,运粮十万石至上谷郡,限一月内赶到。

    太子南下之时,已经令各自归家的漠南诸万户的万余骑兵在假后到上谷郡集结,正在刘邦的统领下更换装备,这支骑兵,是将来攻击匈奴侧翼和追击的主要力量,因此马镫、马蹄铁和马刀、弓弩,都按燕军精锐装备。既然是以秦毅为援赵的主力,则这支兵马也由秦毅统一指挥。

    以荆轲为护军使,协助秦毅统领上谷郡、渔阳郡和刘邦的兵马,并全面负责和李牧的沟通联络、两军协作等事。

    太子特地吩咐秦毅,燕军如果进入代北三郡,在两国没有确认赵国割让城邑之前,燕军只参与对匈奴的抵御和进攻作战,暂不进入南面的抗秦战场。

    同时,将逐项安排上奏燕王喜,并请燕王喜下旨,令相国范增出镇上谷,授予节钺,全面协调北面诸部兵马调动、指挥和粮草。当然,在上奏的同时,太子丹将自己对秦赵大战的一些判断和可能的结局,处置的思路,一一给范增写信说明。

    很快,燕王喜的旨意就已经传回,一切按照太子的上奏照准执行。

    北面安排已定,太子丹在武阳城大集兵马粮草,将注意力转向了南面的秦赵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