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619章

作品:《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简单来说,这架命名为鲲鹏的重型运输直升机,技术非常牛逼。

    光是一点三万匹马力,就足以吊打很多同类型直升机了。

    可以说技术是领先全球了。

    “即使一个发动机出现故障,另外一台发动机也能为两个螺旋桨提供足够的动力。”

    “更厉害的是,就算两台发动机全部停止工作,鲲鹏直升机也不会坠毁,能通过螺旋桨自转,保证直升机安全降落,并且可吊起超越自身重量的坦克。”

    嘶!

    几位领导顿时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是真的?

    “那等下要测试一下这些性能的,对吧?”

    听到领导的提问,颜福庆微笑着点头,表示没有问题。

    “我们今天是邀请了直升机驾驶技术最好的三位飞行员,分别进行测试,绝对不会让领导们失望的,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颜福庆当然有这样的自信了,没办法啊,参与制造鲲鹏直升机的人可是熊猫同志啊。

    在绿洲新城,你可以不信任别人,但熊猫同志绝对可以信得过。

    航天工程院的多次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发射任务,全都是因为有了熊猫同志,这才保持了零事故的记录。

    这个记录,至今仍然是全球领先。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边都有事故呢,白头鹰和北极熊这两个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唯独绿洲新城发射中心,一次记录都没有。

    尽管保持这个记录,全部归功于熊猫同志,有些过于夸张了,可这就是事实,毋庸置疑的事实。

    所以听起来夸张,但绝对可以信得过。

    几位领导闻言,也是露出了笑容,满脸期待着等下的试飞工作。

    “我们的鲲鹏直升机的机身结构经过了优化和加固,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和任务需求。”

    “长度为32.1米,高度为5.8米,空重为1314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为29680千克。”

    “鲲鹏直升机的内部空间宽敞,可以容纳43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29名担架伤员。同时,还可以通过外部吊挂系统携带各种物资和装备,如车辆、火炮、集装箱等,最大吊挂载荷可达18700千克。”

    各项数据都十分惊人,领导们更加期待了。

    很快,试飞工作便准备开始了。

    人群中,杨士魁也在盯着鲲鹏直升机的起飞过程,内心充满了极大震撼。

    按理说,他也去过绿洲新城的卫星发射中心参观过,甚至还见过长江号航天飞机的发射过程。

    但这些都没有这一次鲲鹏直升机的试飞,给他造成的冲击力,更大更恐怖。

    跟刘文典、何杰这些人不同,杨士魁在无奈接受了自己无法离开绿洲新城之后,也无法对外传递消息。

    所以他直接认命了。

    既然没有办法离开绿洲新城,那就想办法爬到新城的最高位置,成为新城最有用的人,或许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有机会离开了吧?

    因为他有自知之明,去政务部门那边工作,他连最基本的条件都达不到,根本无法成为绿洲新城政务部门的工作人员。

    其基本条件之一,便是在新城最少工作十年的新城人,或者本地人。

    本地人是很好理解的,就是纯正血统龙的传人。

    杨士魁虽然也是华人,但他其实是白头鹰人,所以不是龙的传人。

    走政务部门是行不通的,那么他只能走科技这一条路。

    也只有这一条路,才能让他更快地爬到高位,尽快找到离开绿洲新城的道路。

    所以,早早醒悟过来的杨士魁,努力争取之下,加上各项突出的成绩,他也成功在七五年三月份加入到了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研究所。

    可以说,他也是鲲鹏直升机从无到有这个过程的见证者之一。

    当时周济民加入到这个研究所的时候,也只是八月份罢了。

    八月份到现在九月份,前后也只是一个多月罢了。

    只能说熊猫同志这个人,真的是太强了。

    “我虽然看到了绿洲新城的强大,可我也感觉我自己快沦陷了,无法自拔了。”

    伴随着鲲鹏直升机的缓缓起飞,杨士魁喃喃自语地说道。

    因为绿洲新城实在太过可怕了,他们这里有一个叫熊猫同志的人,绝对是绿洲新城的核心人物。

    有这样一个人在,绿洲新城就不可能被打败。

    更何况,还有周济民、曾庆丰、徐磊等等这些高尖端科技人才,整个绿洲新城的人才实力,已经不差白头鹰或者北极熊多少了。

    甚至说,在高尖端领域,绿洲新城的人才比例,比白头鹰和北极熊还要更强大。

    只不过,令杨士魁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绿洲新城的其他基础制造行业,也同样非常牛逼呢?

    听说绿洲新城也只不过是在六四年建立的,从无到有,至今也才十一年罢了。

    可仅仅只是十一年,这座立足于沙漠地带的城市,却不仅仅深深扎根在沙漠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绿洲,并且还发展了如此多的高科技,简直太可怕了。

    鲲鹏直升机的试飞工作依然在继续,京城来的几位领导,部队里的其他人,以及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

    一项项测试工作,都以完美姿态超额完成了任务,收获了大家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