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58章

作品:《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噪音环境、雨天环境等对通话的影响,通话时长、电池是否会发热、通话质量等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微调,达到预定效果之后,才算完成。

    “熊猫老板,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十分之九的测试计划表,所有的数据显示……”

    听完艾力福克斯的介绍,周济民已经心中有数了。

    目前还剩下室外的测试,而这一步也最后且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旦完成,基本上可以宣告成功了。

    那么这个月结束之前,肯定能拿到完整的设备。

    到时候,就可以调试生产线,然后开始大规模生产了。

    信号发射塔也一样,可以开始建立了。

    小岛那边,李雨竹已经拿到了完整的手续,相关发射塔基座也拿下了大部分。

    按照五百米距离建设一个基站,以李雨竹她们现在的基站数量,已经足够覆盖全岛了。

    但是离开岛屿四百米,小灵通就成了摆设。

    不过呢,根据小岛的情况,基本上很少有人会这样干。

    近海区域,四百米范围内,也足够覆盖码头等工作人员的使用了。

    海员这些就不要说了,工资虽然高,但经常在海上漂,什么时候带绿帽都不知道呢。

    “好,艾力,老陆,你们干的漂亮!”

    周济民赞了一句,同时宣布道:

    “只要任务完成,那么你们将会得到一个月工资的奖励!”

    哇!

    大家都欢呼了起来。

    别小瞧了一个月的工资,研究所里面的众人,工资都不低。

    小灵通设备和基站发射器等相关技术,都是由周济民提供的,然后经艾力福克斯他们的手,将这些技术实现而已。

    因此,一个月工资的奖励,已经不算少了。

    从通讯设备研究所离开,他又去其他两个研究所转了转。

    徐磊他们也知道艾力福克斯他们这边的进度,所以,看到周济民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紧张,解释了一下进度缓慢的问题。

    同样是提供了全套技术,但飞行器研究所的进度却很慢。

    而卫星研究所这边,更是可以用龟速来形容了。

    周济民无法要求更多,只能安慰他们,尽量按计划进行。

    京城,文津街。

    此时的周济民正在跟老人家进行工作汇报,手上拿着两台小灵通设备,以及脚下的一台可移动信号发射设备。

    “所以,这两个小东西,可以在发射塔覆盖范围内进行无障碍通话,对吧?”

    老人家满脸惊叹地看着手里的小灵通,冲周济民确认道。

    后者点点头,旋即继续汇报具体情况。

    技术上面的事,简单说一下,让老人家了解原理就可以了,毕竟老人家也不是搞这个的,不需要深入了解。

    但市场营销和影响,以及技术保护、对内地的影响等等方面,就需要跟老人家详细掰扯清楚了。

    听到小灵通技术是最少超过这时代二十年的技术水平,老人家瞬间动容。

    “这个技术真的有这么先进?”

    不怪老人家疑惑和不自信,而是内地什么底子,他老人家太清楚了。

    几乎是废墟上重建家园,各方面都被外国人吊打。

    尽管有了电脑这些超越外国的技术,可不自信、自卑等是深入骨子里的。

    “没错,领导,这就是我想说的!”

    周济民神色凝重起来:

    “别人在搞军事竞赛,我们完全可以示敌以弱,暗中低调发展我们的经济……”

    但是经济哪有那么容易发展呢?

    人家都不带我们内地玩,搞的是封锁。

    那么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唯有靠科技实力。

    至于说外国可能会封锁,不让小灵通进入他们国家,那基本上不存在的。

    那些资本家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放过这些大肥肉呢?

    商业开发中,最重要的还是带路党,或者直接谈收购。

    总结一句话就是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如果那些资本家敢玩阴险手段,周济民也会让他们明白,以阴制阴是一种什么酸爽。

    当然,这些就没必要跟老人家说了。

    他需要内地的安稳环境,然后猥琐发育。

    小灵通只是他成立六四小城之后,献给老人家的第一个礼物。

    后续还会有战斗机等礼物,让老人家明白,六四小城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不比六二小镇差。

    “领导,大致就是这些,要不我们来测试一下?”

    听完之后,老人家对小灵通这个小玩意儿,兴趣大增,当即便微笑点头。

    于是,很快,小发射塔放在院子里,其中三个警卫员带着其中一个小灵通设备,驱车到旁边的故宫了。

    不多时,小灵通显示了来电,老人家接起。

    经过几分钟的通话测试,通讯质量等方面,都非常不错。

    甚至,比电话线的通话质量还要高,这让老人家更加欣喜了。

    回到办公室,老人家把周济民狠狠地赞了几句,让后者的脸都笑成了菊花。

    “领导,小灵通已经在六四小城那边投入生产,目前的产量不高,每天最多生产二十台……”

    限制生产效率的不是物资,也不是技术,而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