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604章

作品:《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同时,还要背诵中医启蒙的各类书籍,比如《药性赋》、《中药四百味》、《濒湖脉诀》、《汤头歌诀》、《雷公炮炙论》等等。

    小金鱼没有背诵这么多,因为她直接背诵中医基础理论这本厚厚的书。

    里面就囊括了药性赋等诸多药理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一个认药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且有枯燥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五到十年,等差不多知道鲜药、生药、干药、炮制药的形态和种类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而小金鱼现在就是在这个阶段当中。

    张宛童培养小金鱼,就是差不多参照她小时候的流程来培养小金鱼的。

    固然,小金鱼的药材过程不会很长久,但认知药草的过程,注定不会很短。

    要知道,光是本草纲目这本书里面,明朝就已经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草,到了清朝又增加了七百一十六种中药。

    建国后的中药大辞典,收录的中药种类达到五千七百六十七种,其中植物药有四千七百七十三种,其他的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等等。

    光是要记住这些药草的名字,就能脑袋炸裂,更别说还要记住其中的药性、病理等等了。

    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才是小金鱼最应该接触学习的。

    第二阶段则是走到台前在堂前抓药,同时需要背诵一套书本,这套书基本上就是《黄帝内经》不会有什么出入。

    当你背诵完《素问》后又会给你《灵枢》,直至你把黄帝内经都背诵完。

    下一步不同学派就会给与不同的书,比如伤寒派肯定会给《伤寒杂病论》了、易水派肯定会给《医学启源》《脾胃论》、温病派肯定会给你《瘟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辩》《温热经纬》这类的。

    也就是小金鱼她并不知道这些,如果她知道啃完那本比牛津字典还要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之外,还有很多书等着她。

    她估计真的要打退堂鼓了。

    在古代,第二阶段还要熟悉台前的各种人情世故,各类中药的用量和配比等,聪明的话这个过程大约三到五年。

    其实,在第二阶段,大部分都被淘汰掉了。

    要么转行去做药工,或者有资本的去做药商、药贩等等,也有受不了转行做其他行业的了。

    剩下的,基本上都在师傅身边跟诊,日常就是抄医案、写药方、端茶倒水。

    或者师傅兴致来了,教授徒弟切脉、针灸等技能。

    第三个过程大约持续三五年,同时还会淘汰掉一部分人,因为这一步还会分为入室弟子、外室弟子等。

    入室弟子,其实就是亲传了,相当于嫡传儿子了。

    有些师傅,甚至还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入室亲传,亲上加亲呢。

    等彻底通过第三阶段之后,基本上就可以独自行医,同时可以开山收徒了。

    纵观整个过程,理想状态下,最少也需要十一年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可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特别是现代,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多,面对的疑难杂症也更多。

    因此,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等,是成倍上升。

    十一年只不过是理想状态而已。

    如果能为小金鱼学习中医的道路上,缩短时间,提供更多的助力,周济民认为,别说是三毛钱,就算是三块钱,三十元,他都愿意。

    崔秀兰惊呆了,三毛钱一次?

    这可比她上山采药一次的收入还要多啊,这么大方?

    她连忙摇头拒绝了,表示只是带个路而已,不需要这么多钱。

    到了这会儿,她又害怕了。

    因为她害怕这里面有坑,怕周济民是骗子。

    或者周济民是单纯想要知道山里那些药草的聚集地,好让他妹妹以后自己来挖药。

    面对崔秀兰突然的警惕,周济民也是无语,只好让丁秋楠来解释。

    毕竟相比之下,丁秋楠更有亲和力一些。

    或许在几年前,丁秋楠更像是冰山美人,冷冰冰的。

    但这些年下来,她啥都不用愁,天天带小孩,亲和力直接爆表。

    就算是张宛童,也因为经常待在医院,免不了跟病人家属打交道,反而不如丁秋楠更具有亲和力呢。

    小金鱼跟在她大嫂身后,来到崔秀兰面前,两姑嫂就开始了劝说。

    还别说,效果比周济民自己说要好得多。

    尽管周济民费一番口舌的话,也可以说服,但肯定不如丁秋楠和小金鱼来的轻松。

    此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并且确定了下次进山的日子。

    崔秀兰她们家住在深山里,沿着小路往山里走两个多小时的路就差不多到了。

    丁秋楠一听这个距离,顿时心疼起眼前的小女孩来。

    光是山里面的路,就要走差不多三个小时,可想而知小女孩她们家到底有多远了。

    简单交流几句,才知道深山里,总共也才七八户人家。

    并且住得都不近,所以她们家差不多就是独门独户了。

    此事定下来之后,看着崔秀兰和她爷爷往深山里走去的背影,大家这才收回目光,准备返回城里。

    回到南剪子胡同的时候,已经是半下午的时间了。

    “爸爸,妈妈,你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