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96章

作品:《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刚说完,小金鱼就带着号啕大哭的周清娴走了进来。

    望着冲自己表示无奈的周济民,李雨竹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小家伙之所以哭,是她自己不小心摔倒了。

    而小金鱼哄了一会儿,不仅没哄好,反而让周清娴越来委屈,然后领着进来书房时,直接哭了起来。

    那金豆子,跟不要钱似的,不停地往下掉。

    “摔哪了?小腿啊?疼不疼?”

    满脸泪珠子的周清娴,一听老爸的询问,委屈巴巴地说疼。

    “好了,乖,不哭,不疼啊,爸爸给你吹吹,吹吹就不疼了。”

    现在是春夏之际,给小家伙穿的衣服不多,裤子就一条小金鱼穿过的裤子改的。

    反正她的衣服是不会少的。

    不仅丁秋楠给她坐了好几条宽松的裤子,周济民也买了几条成衣裤子,还有小金鱼她们留的衣服,估计没等她穿多久,身体就不适合穿这些小衣服了。

    哄了一会儿,小家伙这才不哭泣了,又跟她姑姑跑出去玩了。

    基本上,每天差不多都这样。

    只要周济民在家,她一哭,就会来找她爸爸。

    她爸不在家,就算摔倒了,她自己也不哭,更不会去找黄小花。

    因为她知道,只有她爸爸才会认真哄她,宠她的。

    此时的李雨竹,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明明周济民才十七岁而已,应该是享受美好青春的时候,却宁愿窝在家里,天天带娃。

    看他哄孩子时的认真表情,耐心十足,李雨竹表示她自己都做不到。

    五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休息日,周济民带着一家人出去游玩了。

    之前李雨竹的来意,让他也想着,在休息的时候,带着家人出去逛一逛。

    顺便给黄小花放个假。

    拿了三个月工资的黄小花,高高兴兴地回了黄家村。

    盼娣和莱娣没跟着,她们跟着小金鱼一起出去玩了。

    回到家的黄小花,看到家里一切井然有序,心情也很美。

    “姐,你带这么多东西回来呀?都是周大哥给的?”

    黄招娣看着她大姐带回来的东西,也惊了一下。

    三个妹妹和弟弟也围了过来,流着口水问,有没有好吃的?

    每次看到大姐回来,她们几个小的,都会第一时间围过来。

    因为大姐在周大哥家里干活,吃穿不缺,还能给家里带点东西呢。

    有大白兔奶糖、半瓶麦乳精、腊肠等,基本上都是吃的。

    原本丁秋楠是想送两瓶麦乳精的,可黄小花死活不愿意。

    最后,在丁秋楠的坚持下,她才接受了半瓶麦乳精。

    已经三岁的黄小虎,吃着大白兔奶糖,眼睛都眯在了一起。

    他大姐摸了摸他的脑瓜子,然后让三个小家伙先出去。

    看到大姐拿出来十五元钱,黄招娣觉得莫名其妙,“老二,这是我在周大哥家领的工资,总共十五元,这笔钱,我们今天拿去还给隔壁村的秦大爷吧。”

    去年秋天,建造泥砖房的时候,她们家向隔壁秦家庄的秦建国大爷,借了15元钱。

    老是欠别人的钱,念头不通达!

    现在有钱了,就第一时间还了,心里才能舒服平静下来。

    “那大姐,我们现在就去还钱吧。”

    两姐妹去了一趟秦家庄,终于是把钱还掉了。

    一身轻松!

    等几天后,周济民从秦建国手里接过这15元,心头复杂不已。

    转了一圈,这钱又回来了。

    差不多,等于黄小花白在他家干了三个月的活。

    城外,今天出来游玩的人可不少。

    老三举着照相机,给大家拍照。

    照相机是去年周济民去南边小岛买回来的。

    平时也就节假日或者生日等,才会偶尔拿出来用一用,更多时候都是放家里堆灰。

    这年代的黑白照片,或者说胶卷照片,其实很多人一辈子都舍不得拍一次。

    大多数可能是结婚的时候,才有可能拍个照。

    然鹅,偏远地区的农村,甚至连照相机是什么都不知道呢。

    这种情况,只有到千禧年之后,才会有所好转。

    茄子!

    咔嚓一下,一家人的全家福就拍了下来。

    来附近游玩的人也不少,所以找人帮忙拍照,问题不大。

    谢过对方之后,周济民接过相机,便又悄悄拿着手机,借着其他阻挡物,远远地给大家录了一小段视频。

    讲真的,智能手机确实厉害,等过几年再看,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但胶卷照片嘛,没几年就会变样。

    当初,周济民还喜欢看初中、高中等毕业照,工作十多年后,再拿出月饼铁盒,里面的照片已经完全大变样了。

    这玩意儿,真没办法很好储存啊。

    或许是他存放的方式不对。

    可在农村老家,谁不是用月饼盒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课本知识可是有提到过。

    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政治课,讲的是从众消费心理等这部分内容时。

    提到一个在丑国提前消费买房,享受了一辈子的房子,临老时终于还清了房贷。

    另一位则是内地一位老人,快到死的时候才存够钱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