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94章

作品:《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按照周济民的计划,徐梅稍微拿捏了一下,朱文军便冷汗直流。

    他是后悔死了,早知道他那个亲信能力一般,他说什么也不会将第一把火烧向徐梅了。

    猪队友简直太可怕了!

    最后,徐梅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副职领导,主管财务这块。

    尽管只是副职,而且还是排名最后的领导,但有了职位,很多事就很好办了。

    其他领导就不能像以前那么对她了,老客气了。

    就连老梁这个便宜姐夫,在公司内,也跟之前老杨在的时候一样,舒心多了。

    马新宝等没有靠山的人便成了倒霉孩子,无依无靠,只能靠自己立足了。

    不过,朱文军的第二把火,终究没有烧起来。

    因为他害怕了。

    生怕又招惹到谁,让他面上无光。

    再把脸面都丢光了,他这一把手还怎么开展工作?

    所以,还是先稳一波吧。

    红星公司的事,周济民只是听说了一下,很快便没有关注了。

    三月和四月的自然灾害,他也是出钱出力,跟全志敏他们一起,当了志愿者。

    当时,全志敏还问他,哪来的那么多小船?

    小船是木板打造的,大概就容下几人而已。

    这玩意儿,有木板和钉子就行。

    听到他说是自己造的,全志敏等公安都愣神了一下,然后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等灾后,到了重建家园时,周济民也来到街道办,捐了两百块钱和部分物资。

    这个时候最紧缺的不是钱,而是粮食和医药。

    偏偏周济民给的就是粮食和中药草。

    为了泡虎骨酒,最近他可没少研究这些。

    在空间也种植了一些。

    反正泡酒用不完,正好拿出来废物利用。

    对于街道办来说,这可是帮大忙了呢。

    等这一切都过去后,时间已经来到了四月底。

    却说这一天,周济民刚从文津街出来,准备回家。

    没成想遇到了一个熟人!

    嗯,他认识对方,但对方不认识他。

    袁老师,真正的国士无双!

    可他喊了一句对方袁老,直接让袁老师气得脸都黑了。

    不过,袁老本身就是农业系出身,经常穿梭在稻田里。

    尽管袁老现在只是一位南方学校的老师,但他的脸,确实黑!

    所以周济民也没看出来,但也回神过来,自己嘴瓢了。

    连连道歉,终于让袁老师没那么介意了。

    “你是怎么知道我名字的?我以前并不认识你吧?”

    见袁老警惕,周济民洒然一笑:

    “我刚才是认错人了,我认识一个老教授,他长得跟你很像,差不多就是老年版的你吧。”

    “对了,你刚才说你也是学农业的?”

    “对,同志你有事吗?”

    两人便在大街上聊了起来。

    没一会儿就熟悉了。

    得知袁老是来京城参加一个农业会议的,这会儿刚结束,他打算去逛逛天安门和故宫呢。

    周济民自告奋勇,非要当这个导游。

    接下来半天,他这个导游不称职,景点介绍一塌糊涂,或者说几乎没有。

    反倒是聊了不少水稻技术知识。

    此时的袁老,其实已经发现了一株异常的稻株,并且开始进行人工授粉了。

    一旦完成,接下来的事,恐怕会简单很多。

    周济民却趁机给了对方一些自己在空间研究出来的稻种,希望对方能在第二季度种植水稻时,进行不同的实验。

    加快推进杂交水稻的发展,也是周济民的一点小私心。

    看到太多太多的人间悲剧,心肠虽然硬了,但善良不能丢。

    在有能力和不影响到他猥琐发育的情况下,能帮则帮。

    提起这个,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

    邢毅成帮他申请一等功的结果出来了。

    不是一等功,是二等功!

    原因也简单,一是他年轻,才十七岁。

    第二嘛,他不是现役或者之前服役过,不是军人,不适合!

    不管背后是什么原因,周济民都欢喜地领了这个奖。

    他把之前因公殉职,领的那个门牌换回去老房子那边了。

    南剪子胡同这边,则挂上了他新领的二等功之家门牌。

    袁老望着手里了一袋稻种,心情十分激动。

    这稻种很赞,粒粒饱满。

    想必是周济民精挑细选出来的吧。

    这样种出来的粮食,也不知道亩产多少。

    随后,周济民又拿出一个笔记本给袁老。

    “上面都是我记录的一些数据,希望对您有用。”

    “你们京城人就是太客气了,我先谢谢你了。”

    提着稻种和笔记本的袁老,开心地笑道:

    “我身上也没有多少钱,等以后我真的研究出来了,我再来给你报喜。”

    “那倒是不用这么麻烦,您要是到了京城,只要跟我吱一声,保证好酒好菜招待您。”

    周济民摇摇头,继续道:

    “我倒是不急着要这个研究结果,但我们有很多农民,他们急需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国家也很需要!”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任,就托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