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84章

作品:《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然后跟陆纪一打了声招呼,对方马上派秘书开车送他去城里逛了起来。

    “程哥,这城里有什么有趣好玩的地方吗?”

    开车的是程朝阳,也就是陆纪一的秘书。

    城里有什么好玩的吗?前朝祖宅算是么?

    无聊地逛了一圈,周济民发现这里确实没什么好玩的。

    索性便让对方带自己去这边的鸽子市,程朝阳一听,嘿,这个他熟啊。

    其实,除了干部不会去鸽子市,小职员或者工人,肯定会去鸽子市换取所需物资的。

    毕竟干部基本不会缺,而且也自爱。

    但像程朝阳这样的秘书,当然会经常去鸽子市了。

    不过,看着车去,太显眼了。

    所以,找了个地方,把车子停好,两人这才换了身衣服,走向鸽子市。

    换上补丁衣服的周济民,还朝对方笑了笑,这准备可真够齐全的。

    估计程朝阳接到陆纪一命令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准备了。

    进入鸽子市,果然,这里跟京城还是有点区别的。

    起码这里人多了不少。

    而卖山货、野货的居多,基本上都是想要换购粮食的。

    逛了一圈,周济民便转身离开了。

    没什么好买的,而且有程朝阳在,他也做不了大动作。

    不过,等他回到招待所之后,却马上把云雾珠子丢到底层空间里。

    泡在中央的池塘,被空间泉水吸收后,云雾珠子的颜色开始变淡。

    与此同时,随着泉水增多,空间也开始变大。

    轰鸣声中,空间振动了许久,才终于停下。

    但此时的云雾珠子,已经淡到,几乎要维持不住珠子的形状了。

    周济民这才满意地收手。

    现在底层空间的面积,总共有一百亩了。

    分出20亩,用来安置之前的枫树、人参、竹子、家禽等,剩下的80亩田地全部被用来种植粗粮:番薯和玉米。

    转过天,刘建明他们便向周济民表达了震惊的情绪,也提出了不少问题。

    但后者直言表示,图纸已经画得非常清楚了,有问题的话,先造出来再说。

    另外,就是关于相关零部件的配套机器如何制作,技术图纸他会在未来半个月内,全部拿出来。

    不过,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必须得到汽车公司三大领导人的联合签名,确保他在半个月后可以返回京城。

    关于这一点,刘建明做不了主。

    于是,把陆纪一等汽车公司的三个领导请了过来。

    对于周济民的诉求,陆纪一非常尴尬,还想着忽悠前者,不想签字。

    “不签字也可以,我现在自己走路回京城,我看谁怕谁?”

    得,唱红脸的一把手开口了,缓和了僵局。

    先是表达了对周济民这位人才的喜欢和赞扬,并且竭力挽留。

    配车配房等等,全部许诺,就是希望周济民能留在汽车公司。

    但,这个不可能!

    又一次被回绝了,三大领导都心里不爽,但又无可奈何。

    最终,只能给周济民签了字,但在时间上却不是半个月,而是一个月。

    这也很正常,毕竟技术落地不简单。

    而且有了前天的失败,他们将会更加谨慎。

    “行,一个月就一个月,但是如果到了那一天,你们还再拖延的话,别怪我真不讲任何情面了。”

    三大领导何曾受过这样的气?

    可没办法,只能陪着笑脸。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刘建明这个项目副组长的位置,被周济民替代了,前者成了打下手和协调的存在。

    周济民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员参与进来,并且还需要那些七级和八级工人。

    他让技术员和高级工人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负责其中一部分技术。

    比如发动机气缸、气门室罩盖、火花塞、排气歧管、油底壳和油泵等,以及相关零部件等。

    每个板块都有一个技术负责人和八级工负责人,并且每个小分组的人数都达到了一百五十多号人。

    其实,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汽车公司拥有的七级和八级工,比轧钢厂多得多。

    划分好之后,便是配件技术的第一次磨合,以及改造制造这些配件的机器,再到提升效率,总共三步走的计划。

    只是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陆纪一他们三大领导都兴奋极了。

    很明显,他们这次是赚大了。

    按照这个计划,加上周济民提供的详细技术资料。

    那么造出一台完全属于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难怪刘建明对周济民赞不绝口,难怪轧钢厂的杨厂长不愿意放周济民离开。

    这一刻,陆纪一他们才有了深刻的理解。

    东北,鸽子市。

    跟京城那边不同,这边的鸽子市没那么多,但是真的好热闹啊。

    似乎他们不害怕被抓到一样。

    其实也不是不害怕,而是都快要被饿死了,还怕什么?

    “同志,您这边的粗粮,怎么卖?我想多买一些回去。”

    周济民看着眼前的老头和老太太,皱眉了一下,道:

    “老爷爷同志您好,我这边的粗粮,每人限购五十斤,如果家里人多的,不超过五人的,也能买。”